创意即色彩:评上海世博会献礼片
《上海色彩》——胡悦琳

《上海色彩》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作的一部宣传片。众所周知,世博会是文化的竞技场,“进步”是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而这一价值观已然成为影响历届世博会的思想基础。作为世博会的思想基础,“进步”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指的是工业化,即原材料、机器、制造业的进步,“工业”这两字在世博会的思想内涵中已不单单是指工业产品,而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指的是艺术的进步,将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展示版块是世博会区别于其他博览会的特殊之处,在世博会的思想内涵中,艺术被视为推动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所以,工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世博会展示的一条主线,向世人证明工业与艺术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因素与艺术因素是融为一体的,一个国家发达与否,主要是看艺术和工业的卓越程度。 《上海色彩》就是领悟了世博会这一思想精髓,通过描绘苏州河畔那集工业文明和艺术奇葩为一体的创意园区,来试图探讨工业与艺术的关系,寻找上海的真实色彩。此外,也吻合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主题,工业化是现代城市的标志,而对艺术的追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色彩》巧妙地将城市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工业与艺术的融合来表现出来,这足见创作者的独具匠心。
从拍摄的内容来看,似乎每个片段都可以独立出来,自成一部短片,但创作者却别具心裁地用几条并行的故事情节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故事情节来看,总的是主人公(居住在创意园区的画家)要为世博会画一幅画;其次是寻找上海的色彩;再次是男女主人公略带伤感却唯美的爱情故事;最后是创意园内艺术家们所遇到的住房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用象征着热情、幸福吉祥、同时又象征爱情的红丝巾,和象征斑斓缤纷、变化丰富、同时又象征对多彩生活的渴望的万花筒,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实物和线索,同时,也因为它们,使得男女主人公的生命轨迹有了焦点。它们不仅起到了“穿针引线”、使得故事情节连贯的作用,还表达了创作者对于美好绚烂生活的追求与热爱。这几条线索相互穿插,相互交替,使得故事情节与画面错落有秩、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从第一个故事来看,主人公(画家)要为世博会作画,起初他画了一张颜色艳丽的陆家嘴全景画,在与女主人公分手后的梦中,他梦见自己掉进了万花筒中,万花筒碎了,随之,他的画也被分割成了一块块碎片。最后,在作品发布会上,他向记者宣布,他要重新作一幅画,但未道出要画一幅怎样的画,画面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被一大块红布覆盖住的画板,观众无法看出红布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幅画,从而陷入无尽的想象之中,这可以说是创作者给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让人意犹未尽。 从第二个故事来看,主人公(画家)要寻找上海的色彩。主人公是个画家,以他对于色彩的敏锐,很快找到了新上海的色彩,在创意嘉年华中,那一幅幅画在形态各异的雕塑上,鲜艳而又独具风格的图案、模特身着的华丽服饰、用废品搭起的雕塑,配上富有现代气息的流行歌曲,这些都是新上海所拥有的色彩。接着,主人公又去寻找上海的老色彩,在这个片段中,画面色彩呈现出复古的气息。从听“爷爷”讲老克勒、月份牌的来历,及由月份牌引申出的“爷爷”与“奶奶”相知相恋的故事,到老唱片,再到描绘老人间用上海话的闲聊,老人吸的烟斗,伴随着《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歌曲老人们跳起了Disco,最后画面定格在印有“老上海茶馆”字样的青花瓷水壶上。整个片段画面和音乐仿佛把观众带入了那个时代,属于老上海的时代。最后,主人公在新老上海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色彩。 第三个故事,可以说是创作者注重描绘的部分。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从一个梦开始到另一个梦结束。在第一个梦中,整幅画面只呈现出黑、白(或灰)、红三种颜色,黑表示男主人公、红表示女主人公。男女主人公在由废弃的工厂改建而来的创意园内互不交叉地参观,最后女主人公留下了一条红丝巾,男主人公拾起了它。第二个梦与第一个梦在场景和色彩上形成一种呼应,体现了这部宣传片构思的精巧,富有逻辑性。
第四个故事是表现了艺术家们在创意园的生活,交代了整个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同时向观众介绍了一座富有新上海特征的建筑——“19 叁III”,处于苏州河畔的创意园,原先是远东最大的屠宰场。在这里,讲究流水性、规模性的工业与追求唯一性的艺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为新上海的一处标志,也是创意造就的新奇迹。 宣传片一开始,一群小孩在石库门里,玩着万花筒,看着里面色彩斑斓的世界,而每个孩子看出的世界是不同的,直到一个孩子说他看到了明天的上海,便在观众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将万花筒与上海联系在了一起,而它们的共同点即是多彩。随后,由于万花筒和红丝巾,男女主人公谱写了一段略带感伤的爱情故事,还引出了男主人公爷爷和奶奶的一段往事,最后故事又以万花筒碎了而宣告结束。可以说,万花筒和红丝巾是创作者有意设置的标志物,使得故事的情节流畅、富有吸引力。 此外,这部片子在片段的衔接上也十分自然,使得画面、故事情节有层次感、结构清晰明了。如前后两次出现的外白渡桥,外滩的钟声,街上大饼油条的叫卖声,用类似于白描的手法将上海早晨的景象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做到了时间衔接上的自然过渡。又如片段与片段之间切割时,会出现的呈侧面的京剧脸谱,仔细看会发现,每次片段切割时,出现的画面都一样,除了所处的时间点不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对色彩偏于“工业化”的画面的点缀,也使观众的视觉产生短暂偏移、停留,留有一丝悬念,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不觉拖沓。
在画面的处理上,创作者对每幅画面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将唯美、迷人,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如在拍人体上作画那段时,创作者将整个拍摄画面处理成一幅颜色艳丽的油画,在光线处理上,运用了类似于伦伯朗“光与影”的处理方法,周围灯光昏暗,而人体上的图案却格外光亮鲜艳,红、绿、黄三种艳丽的暖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富美感的艺术绘画作品。又如,创作者在表现男女主人公分手后,画家伤心的心情时,采用抽象转化为具象的方法,通过描绘下雨天,地上积了一潭水,人一脚踩下去,水滴飞溅的画面来呈现,拍摄手法极为细腻。
本片用创意园来描绘上海的色彩,可谓见解独到。女模特身上不断变化的服装,以及京剧脸谱与人体彩绘这一传统颜色和现代颜色的交织及对比,都较全面地体现了上海的色彩。 本片的故事内容取自于生活,以画家瞿松为原形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也使这部片子蒙上了一层艺术气息,同时也更贴近于生活,而又不拘泥于生活,高于生活。 《上海色彩》以其独特的创意表现了上海多元的色彩,多元的文化艺术。正如片中所说,在天地间作画,生命是色彩;在城市间作画,时尚是色彩;在画布上作画,思想是色彩; 在人体上作画,想象是色彩。在我看来,如果要在电视片上作画,那好的创意便是色彩。

首创 独创 原创 唯美 优美 完美